说起苏州东山的白玉枇杷,恐怕不知道这名头的还真不多。但要说及这个白玉枇杷如何诞生,可能很多资生吃货都不清楚。当江浙沪吃货们年年在江南5月季节里狂热追捧鲜洁又甜蜜的东山白玉枇杷时候,一定不能忘了白玉枇杷品种的发现人、推广人——苏州东山槎弯村茶果农黄积玉这位农民老伯伯,和东山吴县果研所杨家骃教授,是他们两位的发现和推广才让我们有了今天的口福。

1970年5月21日傍晚,东山槎湾大队第4生产队队长黄积玉来到藏船坞中,了解枇杷的成熟情况。 藏船坞是东山最深邃的一座山坞,以盛产“照种”白沙枇杷闻名。清道光七年(1827),槎湾村果农贺照山(1771—1839)培植的白沙枇杷新品极为优良,后人以他的名字命名为“照种”。该枇杷品种后来又延伸出短柄、长柄、鹰爪照种3个品系,很快普及槎湾村,又成为东山70年代白沙枇杷的当家品种。

黄积玉(1926—1984),槎湾保安寺旁果农,白玉枇杷发现及推广者。黄积玉祖辈世代种植枇杷等果子为生。1960年,黄积玉担任槎湾4队队长。他任生产队长后,干活总是吃苦在前,多次被县和公社评为先进生产工作者。1960年,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84年,黄积玉积劳成疾,患病去世,年仅58岁。当年黄积玉发现并推广的“白玉”枇杷,今天造福了东山千万家。

“白玉”枇杷发现推广者黄积玉

夕阳的余晖从石屋子岭上映下来,碧绿的枇杷林中一片金黄。黄积玉走到阴山坡原果农汤志洪的枇杷山上,发现山脚下青石嵌中一株碗口粗的实生枇杷树生长格外茂盛,青翠浓密的叶子像一把巨伞撑在果林中,给人鹤立鸡群之感。再看枇杷树上结的果子,皮色淡黄中泛着玉色,洁白晶莹,很是诱人。咦,这是啥品种?黄积玉想采一只尝尝,但那个年代人的思想格外纯洁,公是公,私是私,集体的果子是不可随便吃的。

杨家骃传授果林嫁接技术

第二天采摘枇杷收时,黄积玉亲自在这棵枇杷树上采了一篮,作为社员自留果称了一篮。回到家中剥皮一尝,发现枇杷肉厚汁多、核粒偏少,特别鲜甜。当天黄昏,他带着一篮枇杷来到设在东山的吴县果树研究所,找到杨家骃教授,说是发现了“宝贝”,请他尝鲜。杨教授品尝后,说是只优良枇杷新品,建议黄积玉剪接穗嫁接在其他枇杷树上,看能否成功。

“春分乱接木”,此时已是小满季节,黄积玉只能耐心等待。1971年春分时节,杨家骃来到槎湾村,与黄积玉一起操刀进行科学试验,在20多棵大拇指粗的枇树上嫁接了新品。科学试验十分成功,夏至过后,嫁接成活的新穗已长出3片嫩叶,两人的心情十分喜悦。谁知天有不测风云,初夏,藏船坞里的一场暴风雨,把刚成活的接穗全部刮断。失败为成功之母,1972年,他们又嫁接了30多棵枇杷苗,成活后采取了一定的防护措施。

三年后,嫁接的枇杷新品开始结果,果肉洁白,甜中带鲜,满口生津,品质与原生株上的枇杷毫无差异。杨家骃教授受照种枇杷的启示,给黄积玉发现并培育成功的枇杷新品起名“积玉”白沙枇杷。“杨教授,这只枇杷新品是大家一起培育的,功劳怎么能算在我一个人头上。”黄积玉说啥也不肯接受,两人各执己见,不肯相让。最后达成一致意见,取黄积玉名字中一个“玉”字,命名白玉枇杷。

黄积玉之子黄继传介绍父亲发现“白玉”枇杷树原址

1976年4月,吴县果树研究所在后山战斗大队(今白沙村)建立果树试验基地,其中,培育“白玉”白沙枇杷新品的果林面积11亩。经过近3年的不懈努力,培育与推广了10多万枝“白玉”新苗。品质优良、高产早熟的“白玉”枇杷新种迅速取代原来的“照种”老种,1979年,东山枇杷总产11335担(每100斤),“白玉”枇杷占70%。1996年6月6日,国务院总理朱鎔基到东山视察,刚好东山白沙枇杷上市,朱鎔基总理品尝“白玉”白沙枇杷后,极为赞赏。

“五月天气换葛衣,山中卢橘黄且肥。鸟疑金弹不敢啄,忍饥空向林间飞。”近半个世纪过去了,东山白玉枇杷经过它的童年和青少年时期,已在洞庭东山72座峰岭上开花结果。初夏时节,从莫厘之巅到武山湖畔,从丰圻岭上至长圻山麓,漫山遍野的枇杷林中,尽皆“白玉”。2019年,东山白沙枇杷产量7万担左右(每担100斤),70%为白玉枇杷。如今,黄积玉、杨家骃两位白玉枇杷发现及推广者早已作故,后人在享受他们酝酿的蜜一样甜的果实。

类似文章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 标注